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一秒记住【xiaoyanwenxue.com】精彩无弹窗免费!“史记八讲(.shg.tw)”!
第五讲《史记》里的冷知识
《史记》里的冷知识,是网友留言要求我讲的。我开始并不能把握,什么是网友心目中的冷知识,因为有些知识对我来说不冷,对网友来说却是冷的。有网友说,秦汉时期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怎么出行,对一般读者来说都是冷知识,因为非专业人士读历史,都是读故事,对古人的生活细节,知道得并不多,而普通的历史写手,也不是很懂这些,往往一笔带过。还有人说,谥号和庙号的区别、虎符能否造假、秦始皇的父亲是谁,这些问题也算。我认为这些都很简单,算不上冷,所以还是讲点《史记》里的衣食住行知识。
有了这些知识,古代社会才会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读到的,才不是平面化的故事。有人说,读《三国演义》这样的历史小说,看着古代豪杰们攻城略地、杀人如麻,往往热血沸腾。我年轻时也是这样,后来读了一些出土的文献资料,看到普通人的生活细节,以及他们的悲欢离合,才逐渐感知到,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都是吃了很多粮食,经历了很多事情,一步步艰难长大的,他们不应该成为演义小说中冷冰冰的数字,不应该仅仅作为几十万大军中的一个、斩首多少级中的一级而存在。而这些感触,只有在我们了解到他们卑微的日常生活,才会萌生。
首先讲吃喝。
秦汉时代可吃的东西种类,看那时的墓葬就知道。一般来说,达官贵人的墓葬都会埋些坛坛罐罐,里面装满当时能找到的所有食物。水果只有梅子、桃子、梨子、橘子、杏子、甜瓜等少数几样,它们的原生品种估计也不大好吃。什么西瓜、荔枝、龙眼、葡萄、香蕉、菠萝、火龙果、蓝莓、榴莲之类,都是后来传入的,当时人见不着。
蔬菜更少,一般就是葵菜,或者一种叫“藿”的豆叶。《史记·张仪列传》里讲:“民之食大抵菽饭藿羹。”就是用豆子当饭,豆叶做汤。而饮食中没有辣椒,简直要了当今大部分中国人的命。有人问我,那时有没有藕,据说藕是从南亚传入的,秦汉时代还没有。这是不对的,战国时代的包山楚简中,就明白出现了“藕”字,只是写法和今天不同。马王堆汉墓中出土过藕。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唼喋菁藻,咀嚼菱藕。”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却没有“藕”字,大概是漏掉了。因为藕不过是莲花的块状根,有莲花就该有藕,莲花在《诗经》里就提到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荷华,就是荷花。
所以穿越到那个时代,如果你是一个吃货,会很痛苦。葡萄是在汉武帝时代传入的。《三辅黄图·甘泉宫》记载:“葡萄宫在上林苑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单于来朝,以太岁厌胜所,舍之此宫也。”《汉书·匈奴传下》载此事,作“蒲萄宫”。荔枝那时叫“挟荔”,在西汉时代,肯定是很稀罕的东西,汉武帝在陕西韩城建了一座行宫,就取名为“挟荔宫”,大概也是因为喜欢吃而尝试种过。荔枝虽然好吃,在北方却是种不活的。大家都知道唐代杜牧写过“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其实这不是首创,汉代就有从岭南快马送荔枝的记载,也是沿途不断换马,路上还累死不少。我有时想,如果那些荔枝喜欢旅游的话,肯定很快乐。在那个交通不方便的时代,谁能享受到全国旅游的幸福呢?何况路上还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如果荔枝有大脑,写写沿途见闻,那该是多么有意思的记录。
这类水果对帝王来说如此重要,但对一般的老百姓来说,有没有它们,关系不大,反正也买不起。我小时候看到电影里,两个人对坐交谈,桌上铺着桌布,摆着一盘红彤彤的苹果,总觉得是瞎编。如果有苹果,怎么可能摆在桌上不被吃掉?荒唐。古代的大多数人,比我小时候还穷,这是肯定的。
按理说,只要肯花力气,种点果树总可以吧?只是果实往往还没熟,就会被人偷摘掉。那时水果的品种也不好,不会太好吃。反正不吃水果也不会死,它在古代普通人的生活中也就无足轻重了。
有一样东西,对老百姓来说,不吃不行,自己又种不出来,那就是盐。古书以及一些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给过我们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就是盐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是重中之重。所以古代的帝王,只要敛财,就会施行盐类专卖。汉景帝时,吴王刘濞带头起兵造反,为什么?因为吴国最富裕,最有实力。而其富裕的原因,就是吴国靠海,有煮盐之便。通过垄断盐的产经销,吴国政府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以至于可以不向百姓收税,也因此得到了百姓的拥护,且有财力吸引、豢养大批国外流亡“人才”。
汉武帝想武力征服匈奴,于是在元狩四年(前118),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盐业官卖制度。产盐郡县一律设置盐官,由政府提供设备,招募百姓制盐,成品盐由国家统一定价收购,实行专卖,私人不许插足,国家也因此积累了巨大财富,才能维持攻打匈奴的巨大花费。汉昭帝时,国家动荡,百姓贫困不堪,为了休养生息,政府专门召开过盐铁会议,讨论盐、铁等项要不要继续由官府专卖的问题,讨论结果是,仅仅废除了全国酒类专卖和关内铁官,盐业专卖依旧。而在历史小说和武侠小说中,盐商总是最有钱的一群人,他们眠花宿柳,买爵贩官,纸醉金迷,一掷千金。
古代的法律简,规定了各级公务员出差时的待遇,除了米之外,还必须列上盐的数量。《睡虎地秦简·传食律》:“上造以下到官佐、史毋爵者,及卜、史、司御、寺、府,粝米一斗,有菜羹,盐廿二分升二。”专门提到伙食供应中,含有多少盐,可见其珍贵。现在因为科学发达,制盐不难,我们对盐的重要性已很难形成感性认识。
我们现在买的盐,都是袋装的、细细的,像白沙一样,但我小时候见过颗粒状的、淡青色半透明的粗盐。那种盐,在古代应该很普遍。《周礼·天官·盐人》里介绍了四种盐:苦盐、散盐、形盐、饴盐。所谓苦盐,就是没有经过专门炼制提纯的盐。苦,在古代是“低劣”“粗糙”的意思。散盐,是经过炼制提纯的盐。散,有碎的意思,可以引申为细密。也有古注认为,苦盐是盐池里出的盐,散盐是煮海水所得的盐。这两种解释都有道理,是从不同角度来说的。盐池里出的盐,颗粒要大些,显得粗;煮海水所得的盐,经过蒸发过滤程序,颗粒较细。祭祀时,两种盐都要提供。因为祭祀重朴质,要献上粗盐,显得庄重;而招待宾客,则要端上形盐和散盐。所谓形盐,就是把盐捏成老虎的形状,显得美观贵气。至于饴盐,是一种有甜味的盐,像饴糖一样,这个,我想象不出来,不知道具体怎么回事。总之,如果你穿越到秦汉时代达官贵人的家里,会发现他们家的盐都是艺术品。
再讲讲穿和住。记得在日本旅游,古代建筑都是木地板,要脱了鞋才能进去。地板色泽黯淡,凸起处被磨得发亮,充满沧桑感,且伸出廊外,悬离地面,隔绝湿气。室内满目整洁干净。我一下子联想起苏州园林。中国自宋后,屋子里的主流是铺设砖石,不需要精心擦拭,这就使得很多人不爱惜居家环境,甚至在室内随意吐痰,可惜了那曲曲屏山、幽深院宇、茂密藤蔓,园林之美,和室内清洁度不相匹配。
其实中国上古,有钱人家也是铺木地板的,当时的生活方式要求必须如此。古人的礼仪,进屋不但要脱鞋,还要脱袜,穿着鞋袜进屋,属于不讲礼貌。皇宫就更讲究了,那时上朝,大殿外摆着一排排鞋袜,非常壮观。据史书记载,秦二世胡亥还只是公子哥的时候,和兄弟们一起召大臣饮酒,其他兄弟都按照礼仪,一丝不苟,独胡亥顽皮,偷偷跑下堂去,研究门口一排排的鞋子。比较便宜的鞋,他就置之不理;若有华贵点的,他就狠狠踏上去,嘟囔道:“叫你嘚瑟,叫你嘚瑟。”这样的记载,估计是故意丑化胡亥,显得他从小就不是个好东西,但我觉得不至于。
古代的布袜很难看,而且左右脚不分,没有弹性,不能自己箍在脚踝上,所以袜子上都得附着带子,穿上后,要把带子系紧,否则它会像牛粪一样坍塌下来,露出人的两根胫骨,像剥了皮的竹笋。《史记·张释之列传》记载,西汉文帝时的廷尉(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张释之,人品非常好。有一次上朝,他旁边有个叫王生的平民老头,因为有点学问,也被召进宫面见。一伙人站在庭院中等待,王生突然回头,对张释之说:“喂,我老人家的袜带松了,你反正没事,给我系系。”张释之二话不说就跪下来,帮老头把袜带系好,看到袜子上沾满白花花的老皮屑,还顺便帮老头抖了抖。消息一传开,大家更加敬重张释之了。一个人做到廷尉,却能跪下来给一个平民老头系袜带,这心胸和人格,确实达到了一定境界。这么看来,在古代,袜子有时还能成为装腔作势的道具。我们现在没有要系袜带的袜子,但如果穿一双必须系鞋带的鞋子,而故意不系紧,效果也是一样的。
秦汉时代没有椅子,大家都是跪坐在席子上。甲骨文里,“跪”字就写成一个人膝盖着地的样子(见下图),“坐”字也差不多,因为古代坐和跪是一回事,所以混用,古音也接近。
跪的正确姿势,是屁股靠着脚跟,膝盖向前。如果跪而不靠,就叫长跪,也叫膝席,就是膝盖对着席子的意思。《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写魏其侯窦婴失势后,参加丞相田蚡的宴会。田蚡劝酒,所有人都离开席子,伏在地上;一会儿窦婴劝酒,只有稀稀拉拉几个老朋友离开席子,其他人依旧赖在席子上,只是膝席,也就是长跪而已。古代人为什么跪坐呢?为什么连给人系一下袜带都要跪下,而不是蹲着呢?因为秦汉人都穿裙子,里面是开裆裤,一蹲下就春光泄漏了。
就像现在农村聚餐,还讲尊卑之位一样,那时的席子如何坐也有一定的规矩,一般是四个人合坐一张,因为席子的大小有一定的规制,而安排座次时,必须让最年长的那位坐在席首。如果正好五个人呢,就不能再挤着坐了,得让最年长那人,一人独坐一席。能独坐一席,是很大的荣耀。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养了很多门客,有一次带着一伙仆从和门客去拜见平阳公主,平阳公主的管家就安排卫青的仆从门客们坐在一起吃饭。其中两个门客,一个叫任安,一个叫田叔,自以为才华横溢,不屑跟寻常仆从坐在一席,各自拔出腰刀,把席子割断,表示自家有资格独坐一席。平阳公主的管家脾气也太好,没有控告他们携带管制刀具,破坏公主家财物,寻衅滋事,甚至没有要他们赔席子。
顺便说一下,任安和田叔,这两个人其实都是穷鬼。后来朝廷想选拔后备干部人才,要大臣们举荐自己的部属门客,卫青就推荐了这两人。但那时做官,要自费置办新衣和其他必需品,卫青知道他们置办不起,气得不行,还大骂了他们一通。但后来这两人都当上了大官,估计是有人风险投资,送了钱给他们。
秦汉时代的人坐席子,都坐在席子中央,但碰到不好的事情,就要坐在席子的边缘。你要是去做客,看见主人坐在席子边缘,就知道对方心情不佳,或者是朋友死了,或者是蒙受了什么损失。《史记》里说万石君石庆一生侍奉刘邦,倒马桶铺床,十分谨慎,从来没出过一个小错。他之所以叫万石君,是因为他的四个儿子个个都是“省部级”高官,薪水各两千石,加上他自己的两千石,一门薪俸高达万石。他治家很严,子孙中有人犯了错,他也不斥责,而是“为便坐”,怄气。这个“便”字和“偏”“边”是同源词,方便的,就是不正式的,也就是“偏”的。所以颜师古解释说:“便坐,于便侧之处,非正室也。”古代皇帝碰到大灾难,也要改在偏殿办公。《史记》里说,汉景帝听说七国发兵要清君侧之后,立刻穿上白衣服,“避正殿”,发布镇压诏书。反正古代的“侧”字,往往表示不好的、污秽的、需要遮蔽的,所以拉屎的地方也叫“厕”,“厕”和“侧”是同源词,本义大概是隐蔽的地方。《史记》里讲万石君的儿子当了郎中令,是很大的官了,但是每五天一回家,还要给老爹洗马桶。马桶,原文称“厕牏”。有的古注说“厕牏”本来是遮板的意思,可知古代厕所的得名,正取“隐蔽”之义。
在秦汉时代,出行是很困难的。不像我们现在不管到哪里都有宾馆住,大多数人出门都要自己挑着米带着干粮,甚至还要带着锅。《史记·蔡泽传》里说:“去之赵,见逐;入韩、魏,遇夺釜鬲于途。”这段话本身,并不是介绍那时候的物质文明,而是阐述自己的精神痛苦,但我们读者大可以从字里行间去窥视当时的社会情状。他的意思是,因为长久失业,不得已离开家乡,去赵国打工,却被人家赶出来;于是改道韩国和魏国,却在路上遇到强盗,连锅都被抢去了。可见蔡泽先生四处求职全靠两条腿走,还随身挑着粮食和锅碗瓢盆,非常狼狈。你想想,现在的人,如果携带这么多的行李,哪还有兴致旅游?可见,那时当个纵横家很不容易,身体不好是不行的。只有等你游说成功,才能有车坐,有人跟随伺候。《史记》里写到苏秦终于游说成功,获得六国的相印,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爬,爬到他身边来献媚。他问:“你为什么前倨后恭啊?”这嫂子倒豪爽,也不扭扭捏捏,而是直截了当:“因为您现在既有地位又有钱啊!”在战国末年和秦汉时代,身份地位是比家庭人伦优先级更高的。刘邦当了皇帝,就可以不讲亲情了,他老爸都要给他当门童,抱着一把笤帚,一边给他扫地,一边往后退。
说到当纵横家四处跑,不但要身体好,还要运气佳,因为随时可能碰到强盗。真碰上了,像蔡泽那样,被抢了锅算好的,丢了命也不稀奇。汉文帝的小舅子窦少君,小时候就被抢过,被卖给一个黑煤窑老板当苦力。有一天晚上,奴工们躺在坡下睡觉,半夜突然发生山体滑坡,所有人都压死了,他命大,没死,这才逃了出来。
总之,那时人贩子很多,你走在外面,一不小心,就会被人捉去,变成人家的货物,运到远处换钱。汉初有位大将军叫栾布,也被卖过。他是梁(今河南开封一带)人,年轻时和著名强盗彭越是好友。栾布家里很穷,就从家乡跑到外地打工,在一家酒店找到了工作,专门卖酒。干得好好的,谁知突然有天两眼一黑,被人用袋子蒙住头,运到燕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卖给一户人家。后来他因为替新主人报仇,得到燕王的赏识,咸鱼翻身,被拜为都尉、将军。这说明什么?说明栾布智勇双全,同时也说明人贩子很不简单,连栾布这样的豪杰都能绑架卖掉,可见那时候人口买卖业之发达,已经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精英,他们在那个交通特别不发达的年代,长途跋涉,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促进人才流动。
那时奴婢可以买卖,一般一万到两万钱一个,还不如马贵,但地位略高,家主杀自己的马,别人管不着,但杀奴婢就有点麻烦,不是绝对不许杀,而是要到政府备案,这叫“谒杀”。《史记·田儋传》里说,田儋想造反,准备干掉县令,但怎么干呢,总得先见到县令,他想了一个办法,绑住家里的一个奴仆,带着一群同伙去县政府,声称要“谒杀”这个奴仆。结果县令一出来,田儋就冲上去把他杀了,提着首级,宣布起义。
讲到古人的旅行,我们还要知道,当时就算有车,也非常不便,因为没有水泥路,都是泥巴地,就连皇帝出巡,也只能把路面临时修治一下,免得车走起来颠簸得太厉害,让皇帝不舒服。当然,官道的泥巴路面,都是夯筑过的,一般来说,还算结实,而且皇帝的专用道路,一般人是不许走的,不会被其他人的车轮子压坏。在秦汉时代的长安城,街道一分为三,中间那道空荡荡的大路,一个人也没有,两边则熙熙攘攘,挤满了精瘦的、囚首丧面的人。为什么中间大路没人呢?因为那是天子驰道,皇帝专用,普通人走上去,会立刻被抓走,不死也得脱层皮。那要过街怎么办?得走到道路尽头,从人行横道通过,连皇帝的儿子都不敢违规穿越马路。当然,皇帝如果特别喜欢谁,可以特许他走。汉武帝时,“有诏得令乳母乘车行驰道中”,就是让他的奶妈有这项特权。如果奶妈有文化,可以专门刻个印章“钦赐驰道专行大乳母”。
不光是长安城,全国都有驰道,也都普遍分三道,但没有长安那么讲究。我们现在的高速公路,每隔若干公里就会立块牌子;在当时,驰道也要丈量,道两边种高大的树木,到了特定的节点,会在树上标明,离长安还有多远,离某某县还有多远。皇帝出巡前,凡是靠近驰道的县城,都会接到命令,专门重新修治驰道。驰道的交通地位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铁路,有驰道经过的县,肯定要发达一些。据《周礼》记载,当时的官道边,还经常有坟墓,都是崭新的坟墓。为什么?古代医药不发达,古人长途旅行,吃错一点东西都可能腹泻不止,性命不保,甚或走在官道上,突然扑通一声栽倒,就死掉了。当时的官府,会暂且把尸体埋在道边,立个木牌,写上死亡时间、所穿衣服颜色,等候亲人寻访。有时想想,蛮吓人的。清代人的笔记也记载过这类事情,可见这一习俗的源远流长。
秦汉时代,官道上的绿化搞得不错。《史记》里说,秦代的驰道两旁,每隔一段路,就种上松树。晋代的官道,据左思的《三都赋》,种的是槐树。这种标明道里的树,严禁砍伐,所以往往隔几十年,就枝叶参天,遮住太阳,夏天非常宜人。路边也有些卖小吃的,当然未必干净。
卖小吃的,可别小看。我很小就经常听我爸爸念叨:“不管什么年头,无商不富。”后来看史书发现,确实,任何朝代,种田人都是穷鬼,但做生意的,哪怕只是卖点针头线脑,也有可能暴富。《史记》中,那些卖点酱、卖点油、卖点果脯什么的人,都能富比王侯。《货殖列传》说:“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洒削”是什么意思?有人说是洒水磨刀,有人说是整治刀鞘,我怀疑读为“洗濯”,不管怎么样,都是小技艺。靠这种小生意,能过上钟鸣鼎食的生活,简直不可思议,但却是事实。
不过古代有个很大的麻烦,就是再有钱,也不一定过得舒心,因为医药太不发达了,人生了病,纯粹拼基因,一不小心就不治身亡。当时连给疖子、痈疽消毒的红汞、蓝汞都没有,得了这些玩意的话,怎么办呢?一般人肯定想不到,最好的办法,是用嘴吸吮。《史记》里记载,吴起做将军,非常得士卒死力,所以每战必胜。为什么?就因为他非常关心普通士卒。曾经有一个士卒患了疽,吴起二话不说,挽起袖子俯下身,嘴巴凑到士卒的毒疮上,聚精会神地吸吮起来,很快就两颊鼓鼓,使劲一喷,地上金黄的脓液珠翻滚。他站起来,用袖子擦擦嘴,拍拍士卒的肩膀,说:“好了,涂上草药,裹起来。包好。”
但这种疽,也不是都能吮吸好的。范增是项羽的亚父,擅长计谋,刘邦对他很忌惮,就施展反间计,导致他被项羽猜疑。范增秉性刚直,一怒之下,就写了封辞职信,满以为项羽会挽留他,谁知得到的答复是“同意”,怒气郁结,背上很快长了个大疮。这种疮在当时叫“背疽”,其实就是急性化脓性感染,在今天只要手术排脓,辅以抗生素消炎,即可痊愈,但范增还没走到彭城,就因大疮毒性发作,含恨死去。他那么大的官,肯定不缺人吸吮,但估计他年纪大了,身体素质已经不佳,有人吸吮也无济于事。
说起发财,大家都感兴趣。有网友问我,战国时代,各国的货币是怎么换算的。这些《史记》里都没有记载过,不好讲。黄金的价值基本取决于自身重量。比如楚国常用的黄金货币,就是在金版上,均匀地打上“郢称”二字的印章,共十六个为一版,掰下一个印章,就是一块小金版,正好是当时的一两。一块金版则为一斤,楚国人称为一镒。古代字书上说一镒等于二十两或者二十四两,是不对的,当时的一两,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半两。“镒”和“斤”是同源词,也就是一个词的不同写法。其关系,相当于“斤”在我们普通话中读为j~n,但是广东话的发音近似于汉语拼音的gēn。如果广东是一个国家,有独立发展的书面语,它可能就不会用“斤”字来表示这个含义,而会写成“根”。当然,广东话中“斤”“根”本来就是同音字,所以他们也有不换写法的可能。
黄金作为货币,在不同国家之间流通,价值是基本稳定的,不可能在一块黄金上,随便标注面值。铜币则不完全遵循这个规矩,往往面值和重量相差很远,那就难以跨境流通了。因此,各国使者互相聘问,礼物都是黄金白玉,不会带铜币,因为后者价值不稳定。
秦汉时代的货币就规范一些。据《史记》记载,汉文帝想建造一座露台,要花百金。百金到底是多少钱?根据岳麓秦简,一斤黄金可兑换的铜钱大约是九千三百多枚,而《汉书·食货志》说黄金一斤值万钱,略有差别。秦国的钱面值通常是半两或者两锱,这两者的重量其实是一样的,相当于十二铢。那时的一斤为十六两,相当于现在的二百五十克,那么一两在十六克左右,半两就是八克。根据出土的秦国半两钱实际称量,确实约等于八克。中山靖王刘胜及妻子墓共出土金饼六十九枚,重十六至十八克。说明一枚金饼相当于一两黄金。海昏侯墓出土的马蹄金,一枚二百五十克,正好相当于一斤黄金。秦朝一枚钱半两,而汉武帝之后,大多是五铢钱,分量不到秦钱的一半,折算成黄金,却和秦朝相差无几,说明黄金价格还下降了。
汉代的物价,一般的马,每匹要十斤黄金,也就是十万块钱。好的马,一匹百金也是可能的。所以,普通人大概都是买不起马的。《史记·平准书》里写,物价飞涨,马一匹百金。米价一般一石是几十块,但发生战乱的时候,会涨到五千到一万,所以生活随时可能陷入艰难。那时工资很低,根据睡虎地秦简,一般民工每月收入只有二百四十块钱,“公务员”也没好多少,像刘邦曾经做过的亭长,月薪只有六百块钱,而且这一工资水平上百年没涨,西汉成帝绥和年间才增到九百块。县令是六百石的高干,月薪相当于六千块,也不够买一匹马。而且那时“公务员”编制很少,县令的幕僚,大多是自己出钱雇用的,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然,县令有些合法的额外收入,可以搞点私人小金库,这种金库有专门人打理,称为“少府”。《史记》里说刘邦去给县令送贺礼,张口就是一万钱,相当于他一年半的收入,所以大家就很吃惊。要知道,他后来接受任务押解民工去咸阳的时候,同事给他饯行,一般也就送两百块,萧何独独送他三百,多一百块钱,他一辈子都记在心里。那时一斗酒四十块,相当于现在的两百毫升,刘邦天天去酒馆喝酒,估计每次都得喝上一斗,靠他微薄的工资,是绝对喝不起的,所以他都赊账。
我的心脏有高科技 河流三千界 十卦界八方 阎临 细语漫流 最强仙医奶爸叶云霄安若溪 修真修己 环保渔夫 鬼谷八荒:我有一个修改器 最强仙医奶爸叶云霄 福运小娇娘,作精不下堂 最强仙医奶爸弑神剑 九九金仙 小道藏 穿越之第一夫君(出书版) 侏罗纪求生:我能百倍增幅 重生八零之媳妇超旺夫 穿成寡妇忙养娃 世子殿下她是万人迷 旧神主宰
一剑断山河,两剑斩阴阳。三剑碎乾坤,四剑破苍穹!一枚横空出世的剑令,改变了李浩的一生。奇妙的剑道境界,神奇的神通法术,强大的仙丹神器一路横行,凌驾天下!心中有剑,则身无敌!藏锋营204142899有爱的道友可以加群讨论!买断作品,质量有保证!!!...
作者祁水的经典小说重生之将门恶妻最新章节全文阅读服务本站更新及时无弹窗广告小说前世,她是京都贵女,安分守已,却遭叔伯相逼,忠仆惨死,谣言四起,最后客死异乡。重生归来,她韬光养晦,左手事业右手驯夫,风生水起,势必要拿回所有属于自己的。叔伯逼迫,强势反击!堂妹打压,华丽反压!伯婶陷害,果断反杀!任他绿茶白莲渣男,她只管一路虐渣打脸,定做这京都最明艳的女子!正经老板娘×不正经将军...
姜羽熙费尽心思嫁给了自己心仪的男人,却被狠心抛弃,父母也因为她的固执而死亡。三年后重新回到伤心地,她不折手段报复,却发现自己再厉害,也不过是沈千裘的玩物。她从一个深渊里跳出来,跌入了另一个深渊,但后来发现这似乎不是什么深渊...
...
古武强袭王天羽精品小说古武强袭由活死人所编写的都市艳遇类型的小说,这本小说的主角是王天羽,情节引人入胜,非常推荐。主要讲的是他是特种兵最强部队黑龙组的总指挥,他是特种部队兵王中的兵王,他更是守护着国家与人民的战神!为了战友,他甘愿两肋插刀为了亲情,他不惜血溅五步为了人民,他立志扫尽强敌!特种兵重回都市,再起风云...
他,来自未来,利用自己的知识创造了无穷的财富 他,是宇宙最高文明的继承人,利用强大的科技帮助自己的国家崛起,并且建立了自己的国度 他,一生桃花运不断,利用自己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各种各样无穷的美女 金钱,美女,权利,他一样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