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一秒记住【xiaoyanwenxue.com】精彩无弹窗免费!“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shg.tw)”!
在那一瞬的曙光过后,在巴黎的中国人,迅即陷入黑暗之中,不仅是中国代表团,在巴黎的留学生和侨民,还有一位自费到巴黎“观会”的梁启超,统统感到暗无天日。
中国1917年加入协约国一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点像押宝,这跟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选择英、美、苏同盟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毕竟有已经搅进战局的既成事实,既然已经跟日本人打了4年多,当英美跟日本打起来的时候,站边,自然得选择英美。蒋介石政府唯一明智而且大胆的决定,是在英美卷进来之后,公开跟日本绝交并宣战,总算给打了4年多的中国军民一个交代。然而,这样的“明智之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中国政府早就做出了——在当时的德国和奥匈帝国没有招惹中国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先断交后宣战。虽然没有派一兵一卒去欧洲打仗,而且对在华的德国人也相当优待。但是作为一个大而弱,一向为欧美人砧板上的肉的国家,这样做,毕竟有些风险。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协约国和同盟国双方,谁更强些,谁能打赢?在当时,不是一道容易解的算式。如果容易解,一目了然,双方估计多半打不起来。当时的中国政府,为什么会把宝押在日后的胜利者协约国一边?实在是个谜。说他们明智固然可以,说他们运气好,也许更合适。在此之前,德国陆军之强,举世闻名。东方国家的军事改革,大抵海军学英国,陆军学普鲁士。主政的中国政府总理段祺瑞,就有过留学德国的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是陆战,万里之遥的那一部分当家的中国人,凭什么认为德国一定会输呢?万一押错了,最后命运最惨的,肯定是像中国这样的弱国。
更有意思的是,按落后国家留学生的惯例,留学哪国,多半就亲哪国。但是,留德的段祺瑞却力主对德宣战。而虽然没有留英,但出身海军,且受英国教育影响的总统黎元洪(他的老师是留学英国的严复和萨镇冰),意见却跟段祺瑞相左。双方还为此闹到撕破脸皮,惹出来张勋复辟。试想,生性懦弱,且手上没有一兵一卒的黎元洪,胆敢跟段祺瑞闹翻,如果不是出于对宣战后整个国家的命运的担忧,估计他不会有这么大的胆量。
不管怎么说,反正中国政府这一宝押着了。1918年11月11日,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的一列火车上,德国人签投降书的那一刻,中国也成了战胜国。消息传来,北京政府放假3天,上万人上街提灯庆祝。记录着庚子之耻的克林德碑——给庚子时死掉的德国公使克林德立的碑,一座中国式的石头牌坊,立刻被拆掉,移到中央公园,把原来的字迹磨掉,成了“公理战胜”碑。当年力主参战的段祺瑞,踌躇满志地得到了政府发的大勋章。
虽然明知道这战胜国是搭车搭来的,但中国的知识界,还是一片欢腾,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撰文,欢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公理战胜”。据胡适回忆,时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兴致特别高,在三天庆祝之后,还跟教育部借了天安门的露天讲台,拉北大的一帮教授,做了一天的对民众的演讲,蔡元培演讲的题目是《黑暗与光明的消长》。来听演讲的人,大多是各个学校的学生,北大的学生来听讲是当课上的。这个演讲,后来见诸文字,大概出于巴黎和会的缘故,调子已经低多了,但仍然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幸而正义果胜强权,协约国竟占最后之胜利。外之既暂纾侵略之祸,内之亦杀主战之焰,我国已有一线生机”。这是一次学生在天安门的欢乐的聚集,谁也没有想到,几个月过后,同样聚集在这里的人,换了一种心情,满怀被抛弃的悲愤,有人还割破自己的手指,写了血书。
第一次跻身战胜国之列的国人,对“战胜”和“公理”很有期待。战胜已经变成了事实,我们列在榜上;公理,似乎也有影子。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了关于战后和平的十四点声明,最令人鼓舞的两点是:第一,废除秘密外交;第二,各国一律平等,尊重弱国、小国的权利。此论一出,不管威尔逊动机如何,弱小国家欢欣鼓舞,中国人也是相当兴奋。这么多年,终于看到有位强国领袖,为众多“第三世界”国家出头了。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五四”游行队伍要到美国使馆请愿,高呼“威尔逊大总统万岁”的缘由。胡适后来解释说,他们这些北大同仁如此兴奋,是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看成是“一个世界大变局的起点,也想抓住它作为推动中国社会政治的起点。同时我们也不免都受了威尔逊大总统‘十四点原则’的麻醉,也都期望这个新世界可以使民主政治过平安日子”。
中国人满心以为,经此世界大战,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可以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争得关税自主的权利,收回被日本占据的青岛和胶济铁路,在世界上抬起头来做人。台湾著名史学家郭廷以当时是个河南的中学生,他回忆道,当时开封举行庆祝大会,学生差不多都来了,大家心里充满了快乐。“彼此大谈公理战胜强权,大谈威尔逊如何如何主张,这一来世界各国可以平等了,至少我国可与日本平等了,不受日本人的气了,而世界也将保持永久的和平。”不仅学生这样想,外交界的大人物也这样想。因此,中国政府对巴黎和会同样期待甚高,听闻与会国参会代表有三个等级,五人、三人和两人,中国似乎想都没想就派出了五人。
其实,当时的世界,并不是一个“新世界”,依然没有走出丛林时代,所谓的公理、正义,不过是好听的外交辞令。巴黎和会是个决定战后国际秩序的会议,但战后的国际秩序,却是要按照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来制定的。威尔逊的十四点声明,固然不乏理想主义的精神,从1823年提出“门罗主义”,到此番的十四点声明,确实有种对殖民主义说不的意思。但这个意思背后的故事,却很难说清。至少,美国作为一个占有较少殖民地的后来的强国,从国际事务中争得发言权的角度,采取一种比较得人心的姿态,其实也很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当时的威尔逊,不仅在落后国家声望如日中天,在协约国,也很受欢迎。威尔逊在会前访问这些国家,受到了民众极其热烈的欢迎,民众“几乎是成群结队地围着他欢呼”。
然而,仅仅这个姿态,已经让当时主导世界的五强中的其他四强感觉很是不爽。在和会的运作中,十四点声明成了实际上被束之高阁的空论。据当时中国驻美公使顾维钧汇报,威尔逊的十四点声明,连美国国内的共和党人,都强烈地表示异议。中国跟多数殖民和半殖民地国家一样,在和会上的命运,无非是砧板上的鱼肉。所差的,无非是切给谁而已。
其实,要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的实际贡献,中国并不小。毕竟有几十万华工在欧洲战场做苦力,挖战壕,修工事,运物资,抬伤员,相当于中国派遣了一支几十万之众的后勤部队。在战争中,日本也不过就是打了一下早成孤军的德国驻青岛军队,拣了个现成便宜而已。此外,就是占领了更加微不足道的德国太平洋保护领地马绍尔群岛。按说这种规模的参战,跟欧洲战局几乎没有任何关系。比较起来,中国人的工作,对协约国的战事作用可是要大得多。
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其发言权大小,实际上并非像强国公开宣称的那样,是以各国对战争的贡献大小来分的。当时的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有多少大炮、坦克、战列舰,才是说话的底气所在。显然,在这方面,中日之间完全不成比例。战后的五强,细分起来还要分成两等,英、法、美三国为一等,日本和意大利又是一等。日本是个正在上升的后起强国,一时无心也无力在欧洲有所作为,眼睛只盯在亚洲。而意大利则是一个一直处于衰落中的二等欧洲大国,列为五强,很勉强。实际上意大利从来在争夺殖民地的过程中都只能捡点剩儿。当年欧洲列强在甲午战争后,趁火打劫在中国强租港口的时候,对意大利的要求,孱弱的清政府都敢拒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意大利更是表现一般,老吃败仗,连奥匈帝国都打不过。每有动作,就得法国人来给他们擦屁股。眼下,在和会上有心在欧洲争点什么,可惜争不到什么。即便愤而退出会场,也没人理会,过不了多久,自己再乖乖地回来。
在一个以实力说话的场景,中国人在军力和军事表现上,一无可取,连日本人要来自己的领土青岛跟德国人打仗,也只能划出中立区,眼睁睁看着人家打,顺便蹂躏自己的人民。因此,被人看不起。这么大的国家被列位三等出席国,也不是没有道理。
可是,前来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人,以及在中国的知识界中人,却对和会有着非常不切实际的幻想。连老于世故的外交总长陆徵祥,都一厢情愿地以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理所当然地在和会上名列第一等级,有五位代表。未加细想,就派出来五个正式代表。可是,当中国代表团到了巴黎才知道,中国被排在最后一个等级,只能派两人出席和会,而且出席会议的人数,不能超过法定人数。就是说,准你派两人,就只能出席两人。会议开始之后,若干被排在第三等级的国家,经过力争,全权代表人数得以增加,巴西、比利时和塞尔维亚均增加一席,但“中国仍属向隅”。
这让中国很没面子。也一度让率团出席巴黎和会的陆徵祥很是为难,五人中的王正廷,是代表南方政府的,凡事必争,使得问题更加复杂。代表团经过反复协商,最后决定五人轮流出席。而北京政府最后拍板,中国代表团的名次顺序为陆徵祥、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和魏宸组。由于陆徵祥的身体不好,实际上,最有才华的留美学生顾维钧,成了事实上的首席代表,这对中国人在和会上的折冲樽俎,大为有利。可惜,弱国无外交,在会上占理,却在实际中讨不到半分便宜。
尽管一上来就吃了瘪,脸面无存,但中国代表团还是想在和会上争取最好的结果。他们的目标,是一揽子解决自鸦片战争以来,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的所有问题,按照顾维钧的说法,可以归为七项:第一,解决“二十一条”和山东问题;第二,归还旅顺、威海等租借地;第三,取消在华领事裁判权;第四,归还在华各地租界;第五,撤走外国驻军;第六,取消外国在华设立的邮电机构;第七,恢复中国关税自主。为此,代表团各个成员还分头“备课”,写出备忘录。当然,中国代表团的底线,是解决山东问题。
事实上,中国代表团在和会上所能据理力争的,也只有山东问题。日本的态度,不言而喻跟中国正好相反,肯定不能放弃已经吃到嘴里的肥肉。而且,审时度势,日本根本不认为他们的意愿会落空。但是,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的国际形势,讲求国际道义的呼声开始高涨。日本在死咬山东权益的同时,也不得不半吞半吐地说他们对中国没有领土欲望,尊重中国对于山东和青岛的主权。一旦时机成熟,就将归还山东的权益。这就是所谓山东权益的“间接归还”说。显然,中国人对于日本人的这种承诺,没有放心的理由,谁知道这个无头账会赖到什么时候去。因而一再强调,既然日本已经同意归还,莫如现在就直接归还的好。
1919年1月28日,中国首席代表顾维钧关于山东问题的陈词,一度使这个问题闪现出一丝曙光。这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高才生,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从山东的历史讲起,三言两语就阐明了山东和胶济铁路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同时引经据典,引证国际法名家的见解,说明尽管在战争期间,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为日本所得,而且中日之间为此签订了相关协定,但由于中国的参战,情形发生根本改变。而且中日之间的协议,出于众所周知的理由,中方是迫于无奈,从法理上讲,战败的德国显然无权将山东权益转交他国。因此,和会理所应当让中国直接收回山东的权益。
而日本代表牧野男爵的发言,则相形见绌,一方面不得不承认大道理,说对中国没有领土野心,一方面又坚持不肯归还强占的山东权益。本来就不占理,如果加上那时代日本人说英语惯常的毛病——口音过重,还多少有点含混不清,估计不少与会者根本没听清他在说什么。所以,双方发言过后,各国代表纷纷上前跟顾维钧握手,而日本人则被冷落在一边,情形颇为尴尬。顾维钧后来回忆说,在他发言之后,“威尔逊总统走过来向我表示祝贺。随后,劳合·乔治、贝尔福、蓝辛也都跑过来向我祝贺。威尔逊总统和劳合·乔治都说,这一发言是对中国观点的卓越论述”。
可惜,巴黎和会不是公平的辩论赛,大家都是来做交易分糖果的。尽管欧洲列强跟日本有矛盾,但鉴于日本的实力,绝没人乐意为了中国而开罪日本。五强之中,意大利在欧洲尚且争不到什么,在远东更是无所作为。最强的英、法、美三国,法国一向对华不友好,此番和会,与会的法国总理自始至终对中国代表态度恶劣,不给好脸色。英国人也是皮里阳秋,在实质上更倾向于日本。美国总统威尔逊虽然被中国人忽悠得很是舒服,同时把中国人也忽悠得很有期待,在会上,他也反复强调公理和正义,呼吁建立一种尊重人类权利基础上的新的国际秩序。可惜,他的这种秩序,是要靠建立现实的国际联盟来实现的。显然,建立这个联盟,必须得五大国之一的日本支持。因此,只要日本坚持非要山东不可,美国人势必只能答应。事实上,否认秘密外交,各国一律平等的十四点声明,在和会上被碰得头破血流。但是,威尔逊又不能不妥协。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丘吉尔不无讥讽地说:“要是威尔逊是单纯的理想主义者或者是政党事务的政治家,他可能成功,但他试图两者兼而有之,这是他不成功的原因。”
所以,在那一瞬的曙光过后,在巴黎的中国人,迅即陷入黑暗之中,不仅是中国代表团,在巴黎的留学生和侨民,还有一位自费到巴黎“观会”的梁启超,统统感到暗无天日。最后,美国人总算找到一个借口,为自己的背信开脱,这个借口就是1918年中日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这个换文,是在日本的压力和“善意”下,基本按照日本的意思,承认了日本对于胶济铁路的权利。代表中方签字的章宗祥,在换文中有例行的“欣然同意”字样。据王芸生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所载录的陆徵祥1919年4月22日电文,说是美国总统威尔逊质问:
一九一八年九月当时,协约军势甚张,停战在即,日本决不能再强迫中国,何以又欣然同意与之订约?
而当时中国政府编的《秘笈录存》,同一份电文,却说质问的是英国首相,而美国总统则安慰中国代表:
欧美并非不欲主持公道,无如为先时种种条件所束缚,现幸国际联盟会成立,该会宗旨专为维持各国独立及领土完全,中国已为会员之一,将来如再有意强力欺凌中国者,在会各国自有援助之义务。
显然,即使是《秘笈录存》版本的电报,也不能否认一个事实——无论美国还是英国,都强调中国应该遵守已签的条约。威尔逊的安慰,纯粹是一种安慰而已,这样的空头支票,对中国实际状况的改善,没有任何意义。也就是说,即使没有1918年的中日换文,提出了十四点声明的美国总统威尔逊,也不大可能冒日本退出会议、导致国际联盟设想彻底失败的风险,去为中国说话。这个借口没有了,还可以找其他的借口,借口总是会有的。只是,在十四点声明中反对秘密外交和秘密协定的威尔逊,居然会找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这么一个秘密协定为借口,不经意中,自己就打了自己的一记耳光。可惜,强者食言而肥,真正挨打的,只能是弱者。
更耐人寻味的是,《秘笈录存》在收录了陆徵祥这份电报之后,随即附上了一份“某要人欧洲来电”,这个某要人,明显系指梁启超。这个欧洲来电非常明确地说,1918年的中日换文,被西方误以为是中国为“二十一条”“加以保证”,所以,“唯有使订约之人负担,庶可挽回,展开新局。不然千载一时之良会,不啻为一、二人毁坏,实为惋惜。”该书在收录这篇电文的背后,还加了一句按语:“此时舆论咸归咎于一九一八年订约之人,遂在北京发生‘五四’之变。”这个电文跟《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所载的,有点区别,但有这么一份电报,而且把和会上中国的失败,归罪于“一、二”订约之人,的确是实情。于是,接到电报的梁的儿女亲家林长民,随即“放了一把野火”,在《晨报》上披露了梁的电报内容,直接点燃了“五四”的游行示威。
据台湾学者吴相湘考订,林长民在此时,通过国务院方面,探听到中国政府有意即使在拿不到山东权益的情况下,也会在巴黎和约上签字。遂自撰《山东危矣》一稿,命随员梁敬罅连夜送往《晨报》刊布,而梁同时也是北大预科讲师。有意思的是,在被火烧的曹汝霖看来,林长民这样做,无非就是因为林曾经借钱于他,受到了怠慢,思以报复。
其实,不仅梁启超、林长民们对美国人满怀期待,要恨只恨自家人,“五四”闹起来的学生们,对于美国总统威尔逊依然有感情,不仅有感情而且还有期待。大游行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到美国使馆递交请愿书,可惜美国公使芮恩施缺乏情报,那天恰好不在,一腔怒火的学生才转而奔了赵家楼。甚至在“五四”游行过去好几个月之后,毛泽东在长沙办《湘江评论》,把法国总理克列蒙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意大利首相奥兰多和日本代表牧野伸显,都说成是强盗,而对威尔逊网开一面,说他被坏人包围了,很可怜,云云。
无论学生闹不闹,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都是不可挽回的。为学生们寄予很高期望的威尔逊,显然并无替中国出头的侠肝义胆。关于山东问题,为了能给中国挽回一点面子,安抚一下激动起来的民意,中国代表几番努力,想要既表达中国意愿,同时也按列强要求在和约上签字,但都被拒绝,面对国内汹汹的民情,中国代表如果非要有所表示的话,所能做的,也就只剩下拒绝签字了。事实上,也只能拒绝签字,因为,即使没有留法学生的包围,中国使团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这个胆量,敢于在和约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只要运动一起来,代表团的代表们,就会受到国内巨大的压力。甚至有人谣传,说在和会上表现不错的顾维钧,跟曹汝霖之女订了婚。加之国内汹涌的民情,让所有涉及此番外交事件的人,都感到如履薄冰。不仅吞掉了曹、章、陆,也随之毁了段祺瑞皖系的天下。
五四运动激昂的民意,那种认为“中国就要亡”的危机感,其实不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处境真到了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至少,1919年的中国,要比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时候,好得多。日本已经改变了当初的强硬政策,开始怀柔,即便对于山东的权益,至少在口头上,也说今后要还给中国。而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虽然依旧被人看不起,但还多少得到了一点来自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好处——两国的租界收回了,在华的财产也没收了,一些被德国和奥匈帝国抢去的东西,包括现在放在北京火车站附近古观象台的古代天文仪器,也收回来了,连作为耻辱的克林德碑,也拆掉了。
但是,此时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知识界,却是受挫折感最强的时刻。因为原先的期待太大,此时落差也就更大。按照美国学者恪尔(Gurr)的说法,运动爆发之际,属于“相对剥夺感”(relativedeprivation)最强烈的时刻。因此,最容易产生反抗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为什么1915年中国最危险的时刻,没有发生类似“五四”这样的运动,而恰恰在四年之后的1919年,才涌现这样的大规模群体性抗议的原因。
唐昊小农民 九转天尊丁烈然儿 剑灭苍穹 异世封天 降龙幕笛 大医直播间 最强狂暴续命系统 秦天道温书欣 生而不凡林北 清穿守则 陆先生又进黑名单了 系统带我去问道 鬼医农女:帅哥,耕田吗皇甫筱司马槿 武帝神体风浩宛欣 万界∶开局从鸿蒙苏醒 亡灵祀 超强小保安 三国之帝临天下 最强末世三国系统 从前那些沙砾
本文讲述天地间的最后一个神,为了守护自己在创世大陆上的亲人,所经历的一切。为了给枉死的人间姐姐报仇,他卷入凡人之间的情感斗争之中,抛弃了与生俱来的单纯,化身复仇的恶魔,却因此付出了更加惨痛的代价,这里面会穿插各色支线剧情,共同组建一个完本站为书迷更新还你天使之瞳最新章节,查看月落终无殇所撰科幻小说还你天使之瞳的最新章节免费在线阅读。...
无奈的倒插门成为了众人口中的窝囊废,意外发现了自己的身世之谜,爱与仇的折磨,只有成为最强的,才可以执掌一切。...
云皇十年坚持,却惨遭剜心剔骨而亡,魂魄附于一截剑骨上,入葬地,闯禁区,培养出无数大帝一朝梦醒,重回少年时期,修惊世霸体,战诸天万族,所到之处大帝俯首,神魔退避,吾乃第一狂仙,生死看淡,不服就干。书友群...
当她知道陆辰修收养她的原因时,便是他亲手将她推向深渊的开始。她最害怕被抛弃,可是终究还是被他抛弃。他最害怕失去控制,却一而再再而三的为她疯狂。陆辰修答应我,永远都不要相信任何人,包括我。...
被扫地出门,百般羞辱。王者归来,誓要血债血偿,把敌人踩死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