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我在上面几次讲到&ldo;新意&rdo;,&ldo;新意&rdo;是从哪里来的呢?有的可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出于&ldo;灵感&rdo;的,比如传说中牛顿因见苹果落地而悟出地心吸力。但我们必须注意,这种灵感不是任何人都能有的。牛顿一定是很早就考虑这类的问题,昼思夜想,一旦遇到相应的时机,便豁然顿悟。吾辈平凡的人,天天吃苹果,只觉得它香脆甜美,管它什么劳什子&ldo;地心吸力&rdo;干吗!在科学技术史上,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不少来,现在先不去谈它了。
在以前极左思想肆虐的时候,学术界曾大批&ldo;从杂志缝里找文章&rdo;的做法,因为这样就不能&ldo;代圣人立言&rdo;;必须心中先有一件先入为主的教条的东西要宣传,这样的文章才合乎程式。有&ldo;学术新意&rdo;是触犯&ldo;天条&rdo;的。这样的文章一时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这样的文章印了出来,再当做垃圾卖给收破烂的(我觉得这也是一种&ldo;白色垃圾&rdo;),除了浪费纸张以外,丝毫无补于学术的进步。我现在立一新义: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到杂志缝里才能找到新意。在大部头的专著中,在字里行间,也能找到新意的,旧日所谓&ldo;读书得间&rdo;,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因为,一般说来,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往往只谈一个问题、一个新问题,里面是有新意的。你读过以后,受到启发,举一反三,自己也产生了新意,然后写成文章,让别的学人也受到启发,再举一反三。如此往复循环,学术的进步就寓于其中了。
可惜‐‐是我觉得可惜‐‐眼前在国内学术界中,读杂志的风气,颇为不振。不但外国的杂志不读,连中国的杂志也不看。闭门造车,焉得出而合辙?别人的文章不读,别人的观点不知,别人已经发表过的意见不闻不问,只是一味地写去写去。这样怎么能推动学术前进呢?更可怕的是,这个问题几乎没有人提出。有人空喊&ldo;同国际学术接轨&rdo;。不读外国同行的新杂志和新著作,你能知道&ldo;轨&rdo;究竟在哪里吗?连&ldo;轨&rdo;在哪里都不知道,空喊&ldo;接轨&rdo;,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1997年
我的考证
我在上面叙述中,甚至在&ldo;总结&rdo;的&ldo;学术研究发展的轨迹‐‐由考证到兼顾义理&rdo;中,都谈到了考证,但仍然觉得意犹未竟,现在再补充谈一谈&ldo;我的考证&rdo;。
考证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把它捧到天上去,无此必要;把它贬得一文不值,也并非实事求是的态度。清代的那一些考据大师,穷毕生之力,从事考据,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好多古书,原来我们读不懂,或者自认为读懂而实未懂,通过他们对音训词句的考据,我们能读懂了。这难道说不是极大的贡献吗?即使不是考据专家,凡是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学者,有时候会引证一些资料,对这些资料的真伪迟早都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考证工作。这些几乎近于常识的事情,不言自喻。因此,我才说,考证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且考证之学不但中国有,外国也是有的。科学研究工作贵在求真,而考据正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焉能分什么国内国外?
至于考证的工拙精粗,完全决定于你的学术修养和思想方法。少学欠术的人,属于马大哈一类的人,是搞不好考证工作的。死板僵硬,墨守成规,不敢越前人雷池一步的人,也是搞不好考证的。在这里,我又要引用胡适先生的两句话:&ldo;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rdo;假设,胆越大越好。哥白尼敢于假设地球能转动,胆可谓大矣。然而只凭大胆是不行的,必须还有小心的求证。求证,越小心越好。这里需要的是极广泛搜集资料的能力,穷极毫末分析资料的能力,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然后得出的结论才能比较可靠。这里面还有一个学术道德或学术良心的问题,下一节再谈。
在考证方面,在现代中外学人中,我最佩服的有两位:一位是我在德国的太老师herichl&uul;ders,一位是我在中国的老师陈寅恪先生。他们两位确有共同的特点。他们能在一般人都能读到的普通的书中,发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从极平常的一点切入,逐步深入,分析细致入微,如剥春笋,层层剥落,越剥越接近问题的核心,最后画龙点睛,一笔点出关键,也就是结论;简直如&ldo;石破天惊逗秋雨&rdo;,匪夷所思,然而又铁证如山。此时我简直如沙漠得水,酷暑饮冰,凉沁心肺,毛发直竖,不由得你不五体投地。
上述两位先生都不是为考证而考证,他们的考证中都含有&ldo;义理&rdo;。我在这里使用&ldo;义理&rdo;二字,不是清人的所谓&ldo;义理&rdo;,而是通过考证得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在考证之外的某一种结论。比如herichl&uul;ders通过考证得出了,古代印度佛教初起时,印度方言林立,其中东部有一种古代半摩揭陀语,有一部用这种方言纂成的所谓&ldo;原始佛典&rdo;(urkanon),当然不可能是一部完整的大藏经,颇有点类似中国的《论语》。这本来是常识一类的事实。然而当今反对这个假说的人,一定把urkanon理解为&ldo;完整的大藏经&rdo;,真正是不可思议。陈寅恪先生的考证文章,除了准确地考证史实之外,都有近似&ldo;义理&rdo;的内涵。他特别重视民族与文化的问题,这也是大家所熟悉的。我要郑重声明,我绝不是抹杀为考证而考证的功绩。钱大昕考出中国古无轻唇音,并没有什么&ldo;义理&rdo;在内;但却是不刊之论,这是没有人不承认的。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不少来,足证为考证而考证也是有其用处的、不可轻视的。
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的许多考证的文章,却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比如,我考证出汉文的&ldo;佛&rdo;字是put,but的音译;根据这一个貌似微末的事实,我就提出了佛教如何传入中国的问题。我自认是平生得意之作。
1997年
谈 翻 译
题目虽然是&ldo;谈翻译&rdo;,但并不想在这里谈翻译原理,说什么信达雅。只是自己十几年来看了无数的翻译,有从古代文字译出来的,有从近代文字译出来的,种类很复杂,看了就不免有许多杂感。但因为自己对翻译没有多大兴趣,并不想创造一个理论,无论&ldo;软译&rdo;或&ldo;硬译&rdo;,也不想写什么翻译学入门,所以这些杂感终于只是杂感堆在脑子里。现在偶有所感,想把它们写出来。因为没有适当的标题,就叫做&ldo;谈翻译&rdo;。
题目虽然有了,但杂感仍然只是杂感。我不想而且也不能把这些杂感归纳到一个系统里面去。以下就分两方面来谈。
一 论重译
世界上的语言非常多,无论谁也不能尽通全世界的语言。连专门研究比较语言学的学者顶多也不过懂几十种语言。一般人大概只能懂一种,文盲当然又除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非要翻译不行。
但我们不要忘记,翻译只是无可奈何中的一个补救办法。《晏子春秋&iddot;内篇》说:&ldo;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rdo;桔(橘)移到淮北,叶还能相似。一篇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倘若译成另外一种文字,连叶也不能相似,当然更谈不到味了。
镜·神寂 季羡林五堂国学课 指间砂(听雪楼系列) 季羡林随想录1: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的人生哲理:忆往述怀 牛棚杂忆 没有人不知道你是一条“狗” 幸福了吗 痛并快乐着 英雄时代 SARS危机 石破天惊 忘川(听雪楼系列) 白说 羽·青空之蓝 学问人生 留德十年 另一种回忆录 北方城郭 大唐西域记
穿越到辛亥之前的李天成,利用自己拥有的超级系统,在辛亥革命之际积攒实力,逐步起家,建造先进坦克战机超级航母。在这个混乱不堪的年代,李天成利用后世技术迅速崛起,砍军阀战日本拼美国,称霸全球,直至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里,都留下中华雄兵的脚印。日本美国火急头大中国人来了!书友们请注意从二零一二年三月份起,每天更新一万字。...
作者桃劫的经典小说亿万深宠暖婚娇妻有点甜最新章节全文阅读服务本站更新及时无弹窗广告小说亿万深宠暖婚娇妻有点甜江希浅被渣爹卖给云城最臭名昭著的男人顾老四。传闻顾老四不仅相貌丑陋,心理还特变态,江希浅好不容易逃出顾老四的魔爪谁成想,他摇身一变,变成俊美无双的牛郎追在江希浅身后怒吼,江希浅,你要对老子负责!江希浅吓得双腿一软,可怜兮兮的哭趴在地,顾大总裁,求放过!顾庭深捏着她的下巴邪魅一笑,老婆别闹,放过是不可能放过的乖乖过来受宠!...
他是战友眼中的王者,敌人眼中的战神,老丈人眼中的扫把星,亲戚眼中的刘阿斗。他就是叶凡!一个让敌人闻风丧胆,让美女神魂颠倒的神秘人物!四岁的叶源志爸爸,什么叫男子汉?叶凡,喝酒抽烟泡美女!哦不,爸爸说错了,是保家卫国血染沙场!小源志爸,宝宝好像看到妈妈,又拿着平底锅从你后面冲过来了!叶凡儿砸,风紧,扯呼!...
李辰本是浦海大学的历史系研究生,在毕业前夕,和几个同学喝的酩酊大醉,谁还知道一觉醒来,便已经穿越到了大唐,变成了一个八岁的熊孩子!...
推荐新文作者上线炮灰逆袭战他是她心爱之人,却亲手将她推给别人。他爱她如命,却为成全她喝下毒药,我喝了药,你可以等我睡着再走吗?一朝重生,回到出嫁之前。不再掩饰傲人的才华与异能,她誓要倒戈霸爱!比异能?某女隐晦一笑,比魔兽?某女招来一群鬼。要杀他夫君?某女怒!谁敢动我夫君?关门!放鬼!...
一块不知从何而来的神奇的石头,竟然是一具神秘的强殖装甲。少年孙若丹在因缘巧合之下得到了强殖装甲,他的生活从此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仇情感黑暗且看孙若丹凭借强殖装甲一步步成长为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