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上海人自己都敢揭自己的短,当然也不怕别人说三道四。我这本书就是在上海出版的,我关于城市文化的一些文章也都在上海出版的《人民日报》(华东版)、《文汇报》和《解放日报》发表。上海人看了也许会有不同意见,但没有人认为不该发表,更没有人像当年扬州人对付我的同宗前辈易君左那样,要和我对簿公堂。这无疑是一种有自信心的表现。那些没有自信心的人,是不敢让&ldo;丑媳妇&rdo;公开亮相的,也是容不得别人提一点点意见的。看来,除自称&ldo;大上海&rdo;这一点较北京为&ldo;掉价&rdo;外,上海人从总体上看,应该说显然是自信心十足。
的确,上海人对自己社区的优越性,似乎确信无疑。
除在北京人面前略显底气不足外,上海人对自己社区文化的优越性,几乎从未产生过怀疑。一个可以证明这一点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上海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充满自信地把上海文化传播到哪里,而且往往能够成功。
建国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支援边疆、支援三线、上山下乡等),上海人大批地走出了上海,来到北大荒、云贵川、新疆、内蒙,撒遍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他们在当地人那里引起的,首先是新奇感,然后是羡慕和模仿。尽管他们当中不少人,是带着&ldo;自我改造&rdo;的任务去那里的,但他们在改造自己的同时,也在悄悄地改造着那里,在普及小裤脚、茄克衫和奶油蛋糕的同时,也在普及着上海文化。改造的结果也是众所周知的:上海人还是上海人,而一个个边题小镇、内陆山城、乡村社区却变成了&ldo;小上海&rdo;。无疑,这不是因为某几个上海人特别能干,而是上海文化的特质所致。
上海文化这种特别能够同化、消解异质文化的特质和功能,几乎像遗传基因一样存在于每个上海人的身上,使他们甚至能够&ldo;人自为战,村自为战&rdo;。结果自然是总有收获:如果有足够多的上海人,他们就能把他们所在的地方改造成&ldo;小上海&rdo;。如果人数不够,则至少能把自己身边的人(比如非上海籍的配偶)改造成半个上海人。比如,在云南、新疆、黑龙江军垦农场,无论是其他城市的知青,还是农场的老职工及其子弟,只要和上海知青结了婚,用不了多久,都会里里外外变得像个上海人,除了他们的口音以外。上海人(尤其是上海姑娘)就是有这种本事:如果上帝不能给他(她)一个上海人做配偶,他(她)就会自己创造一个。似乎可以这么说,上海文化很像某些科幻影片中的外星生命体,碰到什么,就把什么变得和自己一样。我们还可以这么说,北京文化的特点是有凝聚力,上海文化的特点则是有扩散力。北京的能耐是能把全国各地人吸引到北京,在北京把他们同化为北京人;上海的能耐则是能把上海文化辐she出去,在外地把外地人改造为上海人。
显然,这种同化、消解异质文化的特质和功能,是属于上海社区的。
上海社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上海人与非上海人之间的区别和差异,要远远大于上海人与上海人之间在身份、地位、职业和教养等等方面的区别和差异。在北京或其他城市,你多半可以很容易地大体上看出一个人是什么身份,干什么的,或处于什么阶层,而在南京路上,你首先分辨出的,则是上海人和外地人。至于上海人,除了身着制服者外,你就很难再看出什么名堂来他们几乎都一样地皮肤白皙、衣冠整洁、坐站得体、彬彬有礼,甚至连先前的人力车夫,也能说几句英语(尽管是&ldo;洋泾浜的)。总之,他们都有明显区别于外地人的某些特征,即仅仅属于上海社区的特征,当然都&ldo;一样咯统统阿拉上海人&rdo;。
可见,&ldo;上海人&rdo;这个概念,已经涵盖和压倒了身份、地位、职业的差异和区别,社区的认同比阶级的认同更为重要。因为上海文化强大的同化力已经差不多把那些差异都消解结果,在外地人眼里,上海就似乎没有好人和坏人、穷人和富人、大人物和小人物、土包子和洋鬼子,而只有一种人‐‐上海人。
当然,上海人并不这么看。在上海人看来,&ldo;上只角&rdo;和&ldo;下只角&rdo;、&ldo;上等人&rdo;和&ldo;下等人&rdo;,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只是外地人看不出。况且,上海的舆论导向,似乎也倾向于社区的认同,或致力于营造上海社区的情调和氛围。最能体现上述倾向的是那份《新民晚报》。在国内众多的晚报中,它是名气最大风格也最为卓异的(另一份曾经差不多具有同等水平的是《羊城晚报》,不过现在《南方周末》似乎已后来居上)。外地人几乎一眼就能看出它是上海的报纸,有着明显的上海风格。但对上海人,它却是真正地&ldo;有读无类&rdo;,小市民爱看,大名流也爱读。总之,它对于上海的读者,也是&ldo;一样咯&rdo;统统看作&ldo;阿拉上海人&rdo;的。它的&ldo;个性&rdo;,只是上海文化的个性。或者说,只是上海的社区性。
上海的社区性无疑是具有优越性的。
我们知道,文化的传播有一个规律,就是&ldo;水往低处流&rdo;,亦即从相对比较先进文明的地区向比较落后的地区传播,而同化的规律亦然。当年,清军铁马金戈,挥师南下,强迫汉人易服,试图同化汉文化,结果却被汉文化所同化,就是证明。上海文化有这么强的传播力和同化力,应该说足以证明其优越性。
然而,这样一种文化,却只有短暂得可怜的历史。
尽管上海人有时也会陶醉于春申君开黄浦江之类的传说(上海的别号&ldo;申城&rdo;即源于此),但正如世代繁衍于此的&ldo;正宗上海人&rdo;其实是&ldo;乡下人&rdo;,上海作为现代都市的真正历史,当始于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之后、1843年11月7日的正式开埠。在此之前,直至明末清初,上海不过&ldo;蕞尔小邑&rdo;,是个只有10条巷子的小县城。到清嘉庆年间,亦不过60条街巷,并以通行苏州话为荣。可是,开埠不到二十年工夫,上海的外贸出口便超过了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广州。1861年,上海的出口份额占据了全国出口贸易总额的半壁江山;九年后,广州已不敢望上海之项背(上海63%,广州13%)。难怪作为&ldo;后起之秀&rdo;的香港也被称为&ldo;小上海&rdo;,而不是&ldo;小广州&rdo;,尽管广州在地理上要近得多,文化上也近得多。正如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所言:&ldo;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日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rdo;
以后的故事则是人所共知的:上海像巨星一样冉冉升起,像云团一样迅速膨胀。1852年,上海人口仅544万,到1949年,则已增至5455万。增长之快,虽比不上今天的&ldo;深圳速度&rdo;,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已十分惊人。与此同时,上海的地位也在急遽上升。1927年7月,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三个月后,上海因其&ldo;绾毂南北&rdo;、&ldo;屏蔽首都&rdo;的特殊地位而被定为&ldo;特别市&rdo;,从此与县城省治告别,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型社区。它甚至被称为&ldo;东亚第一特别市&rdo;,成为当时国民政府的国脉所系。与北京从政治中心退隐为文化本位城市相反,作为世界瞩目的国际大都会和新兴市民的文化大本营,上海开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越来越多地发挥着举足轻重和无可替代的作用。资产阶级大财团在这里崛起,无产阶级先锋队也在这里诞生;西方思想文化从这里输入,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在这里传播。一切具有现代意义、与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新东西,包括新阶级、新职业、新技术、新生活、新思想、新观念,甚至新名词,差不多都最先发初于上海,然后才推行于全国。一时间,上海几乎成了&ldo;新生活&rdo;或&ldo;现代化&rdo;的代名词,成了那些不安分于传统社会、决心选择新人生道路的人的&ldo;希望之邦&rdo;。
活着的事 女生贾梅 史铁生散文文论集 从星空到心灵 汉代风云人物 灵魂的事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 山顶上的传说 务虚笔记 记忆与印象 智慧的星空:聆听大师心灵的声音 病隙碎笔 孤女俱乐部 十六岁少女 费城风云:美国宪法的诞生及其启示 易中天品三国 帝国的终结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高高的树上
九天界陆,强者为尊,看天才少年如何通星灵,悟变化,晓玄机,一腔傲血,点燃神帝传奇!新书极道龙神已经发表,欢迎捧场。...
昔日威震诸天神域,万世轮回后惨遭灭门!残酷的诅咒,万世的仇恨,谭云立志,不再沉沦!为了挚爱亲人,从此一步步踩着仇人的尸体超越巅峰!逆天杀戮,纵横万界,唯我至尊!...
社会人。 太冒,木秀于林。 太炫,风必摧之。 所以绝大多数时候不得不夹着尾巴做人。 曾几何时,让邻里亲朋羡慕嫉妒恨,让学姐学弟口服心不服 这才是中二少年最初的臆想! 不,准确来说,其实中二少年并不在乎是否锦衣夜行,但父母长辈脸上的欣慰之色是他们最在乎的东西。 嗯,以上的简介不作数,但书的内容与简介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装...
简介七年前,他是众人眼中毫无用处的穷小子,留下身孕爱妻,独闯九州。尔今,七载已过,爱女初遇,观其体伤,龙怒九霄。 人生有几个七载?拼死捍卫九州安定,却连心爱之人都保护不了,功名利禄万千财权又有何用? 这次,他荣耀归来,除了偿还爱妻的百倍亏欠,更要令那欺辱他爱妻,虐待爱女之人,万倍还之,让那些人后悔来到世上。 龙有逆鳞,触之必怒。...
作者南三石的经典小说回档纯真年代最新章节全文阅读服务本站更新及时无弹窗广告小说黑白的纯真年代,雪糕女神,浅浅女孩,财院万千学姐,江硕很头疼我该怎么选择?这是一个痞子荡气回肠的重生故事。注本文时代大背景,不修仙。...
做一个导演,制作出让全世界为之疯狂的电影。这是王扬的梦想,可是他的人生刚刚受到了重大打击,因为被人诬陷而遭到南加大开除。但是上帝对王扬关闭一扇窗的同时,又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在马路上被一辆BB车撞了之后,王扬竟然能看到未来的电影!于是,1998年是那么的不平凡,除了泰坦尼克号上演神迹,还有一个21世纪最伟大的传奇导演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