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不再抄列。这里讲的大半是:参禅学诗都要下功夫,&ldo;功到自然成&rdo;,一朝悟透,诗句便能超然。至于禅的内容,基本上没有涉及。
钱钟书《谈艺录》中,也引了许多关于诗禅关系的例子,并发表了很精辟很深刻的意见。请读者自行参阅,不再抄录。
唐宋时代开始的有关诗与禅的意见一直对后代文艺理论的发展以及诗歌的创作,起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我们甚至可以说,在中国文艺理论史上,如果没有援禅入诗的活动,中国诗歌的创作和理论,将会是另一种样子,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二、诗与禅的不同之处
上面引证的唐宋诸家学说,都把诗与禅相提并论。其中必有道理,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诗与禅必有共同之处,这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在对共同之处作细致的分析之前,我认为有必要先对二者不同之处稍加阐述,这能够加深对共同之处的理解。
从表面上来看,诗与禅的不同之处,是非常明显的。禅宗最初是主张&ldo;不立文字&rdo;的。这其实是继承了佛家的传统。从历史上来看,释迦牟尼时代,文字还不流行。印度古代,包括婆罗门教在内,师徒都是口口相传。最初既无抄本,当然更谈不到印本。到了很晚的时候,印度教徒还不允许把他们的圣经宝典《吠陀》排印出版。佛教《大藏经》里面,有几部讲佛祖生平的经,讲到他年幼时学习了多少多少&ldo;书&rdo;(文字)。这些经都是晚出的,不代表释迦牟尼时代的真实情况。佛陀不重文字,经中屡有记载,如《大方广宝箧经》卷上云:&ldo;不着文字,不执文字&rdo;,等等。所以我说,禅宗&ldo;不立文字&rdo;,是继承了印度佛教传统。后来禅宗却从&ldo;不立文字&rdo;发展成为&ldo;不离文字&rdo;。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一个颇为微妙的问题。下面我还会谈到。
禅是这样,诗则不同。钱钟书说:&ldo;了悟以后,禅可不着言说,诗必讬诸文字。&rdo;这就是诗与禅的不同之处。
三、诗与禅的共同之处
这是本篇论文讨论的重点。做诗与参禅本来是两种迥乎不同的活动。
我在上面已经说到,在禅宗兴起以前,中国诗歌已有极长的历史。在欧美国家,没有什么禅宗,也都有杰出的诗歌创作。可见诗与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在中国,在禅宗兴起和流行以后,在某些诗人身上,诗和禅竟变得密不可分。原因何在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又并不很容易回答的问题。我先笼统说上几句。禅宗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中国诗,是同佛教思想进入中国哲学,几乎是同步的。二者都是滥觞于两晋南北朝,初盛于唐代,大盛于宋代。原因是明显的。佛教入华以后,给中国人提供了一个观察宇宙和人生的新角度,使人耳目为之一新。立即接受下来了。这种解释迹近常识,似乎可以不说;但是不说又似乎不行。不说则很多现象无法讲清楚,诗与禅就属于这一类。说完了这个笼统的解释,还有很多细致深入的解释要去做。可是这绝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在下面的论证中,很多地方都会碰到这种解释,要请读者自己去心领神会了。
对于诗与禅的共同之处,过去的中国诗人和学者和今天的中国诗人和学者,都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一言以蔽之,他们发现,诗与禅的共同之点就在&ldo;悟&rdo;或&ldo;妙语&rdo;上。我举两个当代的造诣精深的学者的意见,以概其余。第一个是钱钟书。他在《谈艺录》二八《妙悟与参禅》这一节中说:夫&ldo;悟&rdo;而曰&ldo;妙&rdo;,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素而有所入也。学道学诗,非悟不进。或者不好渔洋诗,遂并悟而非之,真因噎废食矣。高忠宪《困学记》云:&ldo;平日鄙学者张皇说悟,此时只看作平常,自知从此方好下功夫耳。&rdo;陆桴亭《思辨录辑要》卷三云:&ldo;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只是古人不唤作悟,唤作物格知至。古人把此个境界看作平常。&rdo;按刘埙《隐居通议》卷一论悟二可参阅。又云:&ldo;人性中皆有悟,必功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然得火不难,得火之后,须承之以艾,继之以油,然后火可不灭。故悟亦必继之以躬行力学。&rdo;下面还有非常精彩的意见,文长不具引。请读者自行参阅。钟书君的意见是切中肯綮的。我觉得陆桴亭认为&ldo;人性中皆有悟&rdo;,就有禅宗色彩。
第二位学者是敏泽。他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中写道:&ldo;禅&rdo;与&ldo;悟&rdo;宋代禅宗广泛流行,士大夫知识分子谈禅成风,以禅喻诗成为风靡一时的风尚。其结果是将参禅与诗学在一种心理状态上联系了起来。参禅须悟禅境,学诗须悟诗境,正是在&ldo;悟&rdo;这一点上,时人在禅与诗之间找到它们的共同之点。
敏泽的意见也是切中肯綮的。钟书君与敏泽异曲同工,一脉相承,都说到了点子上。我自无异议。
但是,我总还感到有点不满足。他们讲&ldo;悟&rdo;或&ldo;妙悟&rdo;,只讲了这一种思维活动,好像是一个没有宾语的不及物动词。这似乎有点空,需要补充一下,才能显得完整而切实。我觉得,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回答:
第一,什么叫&ldo;悟&rdo;?
第二,&ldo;悟&rdo;到了什么东西?
这都是相当重要的问题。据我涉猎所及,好像还没有哪个学者明确而完整地提出这样的问题,回答也就更谈不到。我现在不自量力,试着来回答一下这两个问题。
先谈第一个问题。《说文》:&ldo;悟,觉也。从心,吾声。&rdo;这说明,这个字是中国早就有的。可是自从佛教传入以后,在汉译佛经中,&ldo;悟&rdo;就变成了一个佛教术语,被赋予了以前不可能有的含义。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我们先看一看,在梵文和巴利文中与汉文&ldo;悟&rdo;字相当的是些什么字。归纳起来,梵文和巴利文约略有三个动词与&ldo;悟&rdo;字相当:
第一个是budh,前面可以加上词头pra等等,意思是&ldo;醒&rdo;、&ldo;觉&rdo;、&ldo;悟&rdo;;
第二个是vid,前面可以加上词头sa等等,意思是&ldo;知道&rdo;;
第三个是j,前面可以加上词头等等,意思是&ldo;知道&rdo;。
其中以第一个budh为最重要。汉译&ldo;佛陀&rdo;,在梵文和巴利文中是buddha,是budh的过去分词,意思是&ldo;已经觉悟了的人&rdo;&ldo;觉者&rdo;&ldo;悟者&rdo;。佛祖就是一个&ldo;觉者&rdo;&ldo;悟者&rdo;。可见这个&ldo;悟&rdo;字的重要意义。我的第一个问题:什么叫&ldo;悟&rdo;?答案:这就叫&ldo;悟&rdo;。
第二个问题:&ldo;悟&rdo;到了什么东西?必须同上面说的这些东西联系起来,才能给予准确的答案。光是&ldo;悟&rdo;,绝不能成佛,必定是&ldo;悟&rdo;到了什么重要的真理,才能成佛作祖。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回答要分成两个层次:一个是小乘层次,算是低层;一个是大乘层次,是高层。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大彻大悟,成了佛。他悟到的当然还是小乘的真理。内容是什么?虽然他没有明说,其实还是颇为清楚的。他成佛后在鹿野苑首转法轮,讲的应该就是他不久前悟到的真理。关于首转法轮,各种语言的佛经上有大量的记载,说法虽不尽相同,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可靠性毋庸过分怀疑。为了把初转法轮的内容比较详尽地介绍出来,我从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的《方广大庄严经》卷十一《转法轮品》中把如来说法的内容抄在下面:
白说 季羡林随想录1: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谈人生 真话能走多远 大唐西域记 痛并快乐着 阅世心语 季羡林五堂国学课 季羡林的人生哲理:忆往述怀 另一种回忆录 留德十年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 北方城郭 幸福了吗 学问人生 SARS危机 石破天惊 我授徒亿万倍返还! 没有人不知道你是一条“狗” 牛棚杂忆
作者五蕴皆空的经典小说秒杀系统打造万古第一宗最新章节全文阅读服务本站更新及时无弹窗广告小说穿越成为没落宗门的唯一弟子,在成为宗主的这天意外觉醒秒杀系统。从此,让无数势力胆寒的宗门出现了。靠山宗大弟子,无量剑体,一剑开山,荡尽邪魔。二弟子,亘古霸体,一拳轰出,神魔辟易。然而这些都不及,那位深居简出的靠山宗宗主...
...
我的24岁冷艳班主任,背地里居然这样从我的女人被欺负的那一刻,我便不再沉默,我发誓,老子要称王!...
这是一本讲述某人回到十几年前,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这是一个冒牌宅男对娱乐很不负责的幻想...
地下世界的大咖人物,修真界四大帝君之一的,雷玄帝君,欠一位老人家的人情,为了还这个人情只好回国,本以为这个任务很简单,谁想会让堂堂一位帝君保护一位弱小的普通女子,这叫什么事,没办法,只好保护好...
名门高校,生活在贫困线下的超级贫困生,在目睹了杀人事件时,阴差阳错得到了一个奇异的液态金属球,在这个古武学跟新武学争辉的星际时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传奇之路。这是热血,友情,爱情,英雄,天才相互辉映编织的灿烂时代。点进去,你就会爱上这篇传奇之章各位书友要是觉得寂灭天骄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的书友朋友推荐阅读哦...